當地時間11月18日上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G20峰會上,一個中國聲音贏得全場最持久、最熱烈的掌聲。

“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這是中國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世界意義。”
這是“中國經驗”再度收獲世界矚目,也是中國“三農”的又一高光時刻。
2024年的世界,變得愈發變亂交織。
俄烏沖突持續未歇,中東戰火愈演愈烈;世界經濟增速放緩,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低于疫情前十年的均值;全球饑餓水平居高不下,食物不足水平回到十幾年前;包括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在內的全球70余個國家、約42億人口在2024年迎來各自的選舉季,政見不同、路線相左,其間的復雜博弈讓即將結束的這一年仍存在諸多懸念。
在這樣“亂云飛渡”的局勢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有望順利達成,而中國“三農”更是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這一年,各地深入學習領悟“千萬工程”經驗,萬千鄉村成為“中國夢”升騰的地方;
這一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菜籃豐富,果籃飄香,生豬行業歷經非洲豬瘟疫情和價格周期性變化的考驗,實現“浴火重生”;
這一年,中國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繼續朝著更加美好的生活堅定邁進,“弱鳥”先飛、高飛,筑牢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這一年,中國頂住壓力,守住底線,“風景這邊獨好”,“三農”功不可沒。
穩字當頭:大國“三農”的確定性堅如磐石
12月13日外交部例行發布會上,一句“相信大蒜做夢都想不到,竟能對美國產生‘極大威脅’”,登上了很多媒體的標題。如此荒誕的說法,竟出自一位美國國會聯邦參議員之口,稱中國產大蒜對美國食品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小到棉花、大蒜,大到中國產無人機、電動汽車,被美國扣上“國家安全風險”帽子的中國產品越來越多。我們不懼無中生有的“污名化”,也能從點滴中體會到少數國家的“逆全球化”,感受到全球產供鏈面臨的絲絲寒意。
《孫子兵法》有言: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藬持苿?,不能寄希望于別人不來攻擊,而要依靠自身堅不可摧的實力。
“我反復強調要辦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始終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應對風險挑戰,不僅要穩住農業這一塊,還要穩住農村這一頭?!?/p>
大國領袖深切洞察全局、把握大局。當不確定性成為世界最大的確定性,中國經濟要破浪前行,“三農”是基礎,是潛力,是兵法中所依靠的“不可攻”,也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我們所擁有的最大確定性。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一年來的“三農”足跡,“穩”字當頭的深遠謀劃清晰可見。
大國糧倉怎樣才能倉廩豐實?“種糧戶不能吃虧,有錢賺,才有種糧積極性?!薄巴七M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實現糧食增產提質,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我在農村插隊時,扛麥子都不能換肩,換肩抖一下,麥子就會掉下來浪費了?,F在糧食損失有不少在機收上,要改進機械,避免粗放作業。”——春耕時節深入三湘,夏收夏管走訪齊魯,14億多人的“中國飯碗”是絲毫不可動搖的“國之大者”,要良田、良種、良技、良法、良機一起推進,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在節糧減損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
現代化農業應向何處發力?“鄉村振興要靠產業,各地要各展其長,走適合自己的振興道路?!薄芭嘤桶l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新動能”“科技高峰和產業高峰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攀登”“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薄獡岬舅?、進果園、看蔬菜,一次次腳踏實地的考察中,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完善。
農民應當生活在怎樣的鄉村?“多少錢一份飯菜?”“一定要可持續”“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兒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養好。我特別關注‘一老一小’這個重點。”“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要多抓這樣造福人民的工程?!薄c滴民生事,都掛在領袖心上,進食堂,看村衛生室,鄉村是農民的家園,要用一件件實事提升農民的幸福感。
基層治理如何增進民生福祉?“過去更多的是要求群眾去做事,現在更多的是黨員干部給群眾辦事”“不能形式大于內容,表面大于實效。形式主義少一些、真抓實干多一些,矛盾也會少一些,實績也會多一些?!薄M村部,了解村情,無論是鼓勵基層干部再加把勁,還是關心基層減負是否到位,都是為了讓黨員干部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服務群眾”,因為“我們共產黨就是干這個的”。
行一處,走一地,進一村,入一戶,心中牽掛著農民,時刻關注著振興。
2024年,作為“穩大局”的鄉村振興,特點在于“全面”。這個“全面”,是五級書記統籌兼顧、齊抓共管,在以農民為主體的基礎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畫出最大同心圓的“全面”;這個“全面”,是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協同推進的“全面”;這個“全面”,是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水平共同提升的“全面”;這個“全面”,是城市和鄉村彼此交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的“全面”。
從國家視角看,鄉村振興唯有“全面”,才能在物質上、精神上、生態上、治理上為中國式現代化底數最大、面積最廣、積淀最深的支撐。從鄉村視角看,為農民而興、為農民而建是鄉村振興真正的時代內涵,而“人”的發展必須是“全面”的,億萬農民和廣大農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闭沁@一底層邏輯,解答了中國這艘巨輪在風浪疊加中穩健航行的關鍵問題。
變動不居:鄉土中國因“流動”而活力無限
2024年9月14日,三趟復興號動車組分別從廣東梅州、廣州和深圳三地同時發車,風馳電掣間,老區梅州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鐵時間”縮短至2小時以內,粵北山區一步邁入融灣入海的新征程;兩個月后,山城重慶的沙坪壩興隆場團結村汽笛長鳴,第十萬列中歐班列從這里出發,穿行亞歐大陸,駛向萊茵河畔。一進一出間,中國鄉村與繁華世界光影交織、共融互通。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唯有“流動”才能實現價值。
當社會普遍陷入對未來風險的不確定性,普遍缺乏安全感時,人們會傾向于把增收的貨幣儲存起來而不用于投資和消費,這就是著名的“流動性陷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將“流動性陷阱”的本質歸結為“信心”或“預期”問題。
“脫鉤斷鏈”“小院高墻”,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卷土重來,當國內經濟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中國經濟的精彩絲毫不遜于往年。
前三季度,鐵路、民航客運量同比分別增長13.8%、19.1%,跨區域人口流動量490.9億人次,同比增長5.4%。
11月,聯合國旅游組織公布2024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中國有云南阿者科村、湖南十八洞村等7個鄉村入選,是本屆入選數量最多的國家。至此,中國入選“最佳旅游鄉村”總數達到15個,位居全球之首。
淄博燒烤、“爾濱”冰雪、山西“小西天”,2024年的中國,從不缺少“爆點”和驚喜。它們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它們匯聚成整體經濟的積極態勢,像一朵朵激昂的浪花,在變動不居中匯聚起鄉土中國的經濟大潮,以農業農村穩步增長的消費和投資需求,穩住“內需主導、消費引領”的經濟新特征。
細觀這份寶貴的“流動”,始于七年前的鄉村振興戰略,早已開始一磚一瓦、一梁一柱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宏大格局搭建起巨大基座,支撐著、成就著“流動中國”的精彩華章:
我們用戰略后院的堅不可摧應對可能遭遇的“短兵相接”——1.4萬億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的第二天,國家統計局傳來豐收喜訊,我國糧食高位再增產,總量突破1.4萬億斤。豐收的背后不只是糧食,全國累計建成10億多畝高標準農田,能夠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300馬力級混動拖拉機樣機成功研制,丘陵山區拖拉機在西南地區實現推廣應用,北斗終端設備應用超過220萬臺(套),農機是“沃野里行走的計算機”,“芯片”已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是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最壯實的“筋骨”。
我們用大國民生應對需求不足的壓力——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過渡期的第四年,中國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在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的25個省份,超六成監測對象已經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真正實現了“扶上馬,送一程”。脫貧人口務工的就業規模達到3301.6萬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守家在地的“鄉間工坊”,逆流入鄉的“數字游民”,都讓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6.3%,城鄉居民收入較去年同期縮小0.05。農業農村既是堅實的供給側,也是工業產品、城市文化的廣闊市場,與城市共同形成充滿活力的動態系統。
我們用綠色中國應對發展方式的轉型——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的第三年,江豚開始“在江中嬉戲”;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完成了長達3046公里的綠色“鎖邊”;最新數據顯示,在糧食連續二十多年豐收的前提下,我國耕地平均等級比2012年提高了0.35個等級,農業綠色發展指數提升2.71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向綠而行”,意味著我們有能力滿足農產品需求的剛性增長,同時適應生態資源的剛性天花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更重要的是,我們用“千萬工程”經驗改變萬千鄉村。學用“千萬工程”,呼應農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預期”,農民的生活環境不斷改善,民生實事一件件得到落實。欠賬逐步補齊,長板持續發揮,“村跑”“村超”“村歌”“村釣”“村舞”“村T”各類“村”字頭活動“破圈”乃至“破國際”傳播……村潮涌動、大地流彩,蘊藏著千年文化與海量資源的鄉村一經激活,新場景、新業態、新手段迅速涌現,鄉村經濟呈現出高增長、高潛力、強帶動、可持續的特點,長期以來“以城帶鄉”的經濟發展模式出現了新的突破口。
并非沒有困難。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農民群眾尤其是脫貧群眾的增收面臨現實挑戰;市場消費乏力,肉牛牛奶價格持續走低,整個行業形勢嚴峻。強調研、穩政策、精準幫、合力扶,“一攬子”政策迅速響應,多賺一點,少虧一些,用持續的發展解決暫時的問題。
風物長宜放眼量,“什么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p>
有了堅固河床,才有大江大河的奔涌向前。我們一步步夯實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中華民族構筑起一座堅如磐石的“三農”底座。
以進促穩:廣闊天地在百年變局中大有可為
深秋時節,漫步在湖北省嘉魚縣潘家灣鎮的蔬菜長廊,連片的甘藍郁郁蔥蔥,如同綠寶石鑲嵌田間,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是個大課題。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p>
站在兩個大局歷史性交匯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能更深刻地體會“鄉村振興這個大課題”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縱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倒排工期,距離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剩下十年多時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從“三農”內部來看,發展起來的問題并不比不發展的時候少。我們的產業在升級中與國際產業“正面相遇”,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必然會形成傳導效應,對我們的產業、農民的就業和工資性收入產生影響;國人食品消費結構逐步升級,資源環境的空間已十分有限,如何從土地上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需要現有生產力的持續突破;城鄉加速融合,仍有1.7億農民工“漂”在城市,尚未充分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鄉村人口紅利逐漸收窄,農村老齡化人口快速增長,養老壓力增加,這些都是時代發展中不容回避、必須攻克的難題。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將迎來“十四五”的收官之年。2025年的中國“三農”,該如何從曲折跌宕的歷史進程中認清時代的給予?又該怎樣拿出百倍的勇氣和智慧,應對現實的挑戰,“闖”出一番“三農”新局面?
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5年經濟工作的鮮明基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進是方向,是目標。在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大環境下,越是要在“穩”的基礎上全力推動“進”,也要通過“進”來確保實現“穩”。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的深意。
“穩”,始終是農業農村最大的貢獻。要全力以赴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奮力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的豐收;要毫不放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盯住每一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監測對象,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這兩條底線,關乎中華民族的生存安全、發展安全,要永遠放在首位,“穩抓”“抓穩”。
但“三農”的未來必須要“進”,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撲面而來,人工智能正在深層次系統性地改變著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作為生存產業、基礎產業,一旦被他人占據先機,其風險不堪設想。
“三農”領域的新質生產力,需要有“進”的力量突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數千年農業古國必須以龐大的產業底座與最先進的生物科技、航天技術、深海遠航、巨型機械進行跨界面的無縫對接,而這對“
- 上一條:習近平:念茲在茲的鄉土深情
- 下一條:$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