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日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著重強調要真抓實干、持之以恒,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促使農業基礎變得更為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昌盛、農民生活愈發紅火,穩步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邁進。總書記首次提出的三個“更加”,充分體現出對億萬農民群眾的深厚情感,彰顯了對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的深切關懷,貫穿了對“三農”發展方略的深遠謀劃。
習近平同志曾從事過農業生產,在農村生活過,親身體會過農民的身份,目睹過農業的落后、農村的破敗以及農民的貧困。他從村、縣、市、省到中央,一路走來,始終對農業、農村、農民牽掛于心,對“三農”問題有著深刻的思考。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每次到地方考察,都會關注農事、了解村情、詢問民生,對農業高度重視,對農村懷有深厚眷戀,對農民飽含深情且念念不忘。從“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再到“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要推動農業增加效益、農民增加收入、農村增添活力。9月,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總書記再次指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與“三增”相比,此次提出的三個“更加”具有多維綜合性,既包含具體的指標和衡量標準,又更側重于主觀的感受和體驗,更能體現億萬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農業基礎怎樣才能“更加穩固”呢?“穩”這個字,從禾,與糧食相關,意味著有了糧食,內心就會安定。農業向來是穩定天下、安撫民心的戰略性產業,是保持全局主動的穩固“壓艙石”。2024年,這種“穩固”體現在全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體現在肉蛋奶、果菜魚、棉糖油等農產品種類豐富、供應充足,體現在農業科技和設施裝備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未來要實現“更加穩固”,首先要始終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永恒主題和必須堅守的底線,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懈怠;其次要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還要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業生產的韌性和穩定性。
農村地區如何實現“更加繁榮”呢?這里的“繁榮”,必然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必然會有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涌入鄉村,必然擁有城市所缺乏的“詩和遠方”。要讓農村“更加繁榮”,就必須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握其精髓要義和科學內涵,學習其精神、掌握其方法、運用其理念,打造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鄉村發展建設治理模式。
農民生活怎樣才能“更加紅火”呢?當我們提到“紅火”,腦海中通常會浮現出盛開的花朵、過年時舞獅子耍龍燈、歡聲笑語等喜慶熱鬧的場景,“紅火”總是與美滿幸福、興旺發達聯系在一起。“更加紅火”意味著農民的收入要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攀升,意味著農民能夠享受到更優質、更均衡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意味著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充實,擁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不僅是億萬農民群眾的美好期盼,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大黨大國持之以恒、不懈奮斗的目標,更是不久后可以實現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