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內種業創新面臨著一個痛點:好不容易研發出的新種子,卻常常在市場上敗給仿種子。日前,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的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第二次標準審查會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制定的全國首份行業標準——《向日葵品種及其實質性派生品種MNP分子標記法》順利通過審查。這一成果意味著,仿種子和假種子將在市場上無處遁逃!

巴彥淖爾市農科所新品種測試中心副主任楊欽方介紹:“MNP(多核苷酸多態性)分子標記法是一種新型分子鑒定技術,其標記檢測準確率能達到99.98%以上。該技術為植物品種權精準授權、打假與維權,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標準手段,有助于規范種業知識產權、維護市場秩序,提升我國種業育種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自2021年起,農業農村部深入推進仿種子問題治理工作。通過利用準確高效的分子鑒定技術,并結合田間表型鑒定,已陸續撤銷6批合計1413個向日葵品種,使得種子市場得到持續凈化。
21世紀初,我國開始逐步從國外引進向日葵雜交品種。經過20余年的努力,成功改良及培育出一批高產、抗逆且適應性廣的優良品種。然而,由于向日葵種質資源積累有限、遺傳背景相似、選育目標性狀相對統一以及育種技術單一等問題,導致一品多名、套牌、仿性修飾性品種泛濫,仿種子現象屢禁不止。
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科學家于海峰表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實施以來,以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為重點,建立了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擴大了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和保護環節,并由國務院規定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的實施步驟和辦法。因此,制定實質性派生品種鑒定技術標準勢在必行。巴彥淖爾市制定的這份新型分子標記行業標準,對我國向日葵種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據悉,在該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選用了648份向日葵品種,對篩選出的522個MNP標記進行了品種區分能力的評價。同時,利用重現性實驗驗證了MNP標記分型的準確性。在充分征求國內育種、生產、檢測檢驗等相關領域的意見和建議,并綜合考慮科學、現實狀況、未來需求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了向日葵品種鑒定和實質性派生關系的判定閾值。
向日葵具有抗旱、耐鹽堿的特性,是世界上第四大油料作物。內蒙古每年種植向日葵近800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其中,巴彥淖爾市年種植向日葵400萬畝,占內蒙古種植面積的50%以上,占全國種植面積的25%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