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24年,農業農村部大力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與突破。

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圓滿收官。順利完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國農業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區域分布、特征特性等情況。新收集農作物資源達13.9萬份,采集制作畜禽遺傳材料107萬份。同時,對746個瀕危作物資源和61個瀕危畜禽地方品種實施了搶救性保護,真正做到了應查盡查、應保盡保,為育種創新夯實了資源基礎。
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加速推進。按照大豆玉米油菜、水稻小麥棉花糖料橡膠及大宗蔬菜果樹、重要經濟作物、小宗作物的先后順序逐步推進,目前已經啟動了60種農作物的精準鑒定工作。累計完成36萬份資源的基因型鑒定(占庫存資源的64.3%),以及5萬份資源的三年期多點表型鑒定(占核心種質資源的27.8%)。其中,庫存大豆、玉米資源的基因型鑒定已全部完成,表型鑒定比例超過50%。累計鑒定出具有高產、優質、抗逆等性狀的種質資源2208份,涵蓋耐密高產高油和耐蔭大豆、耐密高產和抗旱粒收玉米、可再生水稻、抗赤霉病高產小麥、短生育期機收油菜等。每年組織大約10次田間展示活動,向育種企業、科研單位等分發資源達7000余次。完成了708個畜禽品種樣品采集,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豬分子身份證DNA特征庫,并且基本完成了牛、羊、雞等其余12個畜種分子身份證的構建工作。還組裝了藏豬、香豬和北京油雞等3個參考基因組。
種質資源共享交流深入開展。基于產業需求和育種創新的需要,發布了可供利用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目錄,涉及糧食、油料、蔬菜、果樹以及棉麻等109種作物,方便各類育種創新主體獲取資源。加大了優異資源的展示力度,向社會公眾推介優質資源,遴選發布了140份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公開推介一批資源開發典型案例,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種業科研和育種創新。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活動期間,開展種質資源科普日活動,推介優質資源,講述資源背后的故事。
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持續完善。構建了以國家長期庫及其復份庫為核心,15個中期庫、56個種質圃為依托,440個省級庫(圃)為補充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國家層面長期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達56萬份。確定了227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實現了159個國家級保護品種活體保護的全覆蓋,長期保存畜禽遺傳材料135萬份。各省區市建立了671個省級保種場(區、庫),基本形成了國家和省兩級管理、分級負責、有機銜接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機制。61個瀕危畜禽遺傳資源的群體規模不斷增長。確定了27個國家級農業微生物庫種質資源庫,初步構建了以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綜合性長期庫為核心、地方專業性資源庫為支撐的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