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與畫鄉,僅一江之隔,卻相互輝映。古堰畫鄉景區由此跨江形成,將浙江麗水的堰頭村和大港頭村連接起來,宛如鑲嵌在八百里甌江沿岸的璀璨明珠。

堰頭村,因堰得名,有著千年歷史的通濟堰、古樟以及石函,和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一同詮釋著天人合一的奧秘;大港頭村,則以繪畫而興盛,20世紀80年代誕生于這片土地的“麗水巴比松”畫派,用丹青描繪出現代鄉村的獨特魅力。
2006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古堰畫鄉調研,對這里藝術創作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模式給予肯定,稱其“既能促進就業,又能培養人才”。
從古韻悠長的堰頭駛向充滿時尚潮流的大港頭,仿佛經歷了一場時空穿梭。在江水的引導過渡中,古老與現代相互交融、盡情展現。如今,古堰畫鄉憑借秀麗的風景和深厚的人文韻致,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新村民不斷涌入,新業態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
發乎于心,見之于行。習近平同志對歷史和文化始終保持著敬重、關注與思考——
在正定,他富有前瞻性地制定了“文化興縣”“旅游興縣”的發展戰略,并身體力行推動文物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修繕還原古寺、古碑,讓正定成為一座“有記憶的城”;
在福建,他提出城市建設要妥善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強調保護古城與發展現代化是相互一致的。在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三明萬壽巖遺址等一大批歷史文物古跡得以保留至今;
在浙江,他提出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增強先進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他心系良渚等遺址和非遺保護工作,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照亮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到訪過10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就文物、考古、非遺等方面作出了170余次重要指示批示。
從局部地區到全國范圍,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許多重要觀點和論述,都能在浙江關于文化大省建設的謀劃和實踐中找到根源與伏筆,其核心要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在浙江,習近平同志強調,任何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必須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高度,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在浙江,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管理、利用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站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浙江,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正確處理保護歷史文化與村莊建設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和風采。
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構建起了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從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的互動關系以及文化在發展全局中的作用出發,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論斷:今后一個時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文化力量的深刻認識、對發展先進文化的高度自覺以及對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的力度。
沿著習近平同志描繪的文化大省藍圖,浙江一任接著一任持續推進,萬千鄉村在農耕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實現了華麗轉身,演繹出一個個人文經濟學的生動范例。如今,漫步在浙江鄉村,不僅能欣賞到旖旎唯美的自然風光,更能感受到“一步一文化”的獨特韻味,處處呈現出風貌各異、神形兼備的新村景象。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一周年之際,記者走進之江大地,試圖通過追溯鄉村文脈、探尋發展路徑、尋覓模式經驗,深入學習和訪問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鄉村的起源與發展,解析以文興業富村、以文潤心親民的關鍵所在。
溯源
一江碧水,從新安江的源頭出發,流經富春江的中游,最終匯聚成錢塘江的大潮,在天地間勾勒出一個“之”字,展現出萬千氣象;浙東運河,始于春秋時期,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如今成為京杭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更成為一條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展示長廊。
大江與大河,作為古代重要的水路動脈,迎來送往無數的商旅和輜重,承載著億萬百姓的財富夢想,更記錄著人文的興衰沉浮,濃縮著精神的脈絡。千百年來,它們激發著東南地區的人文氣韻和經濟活力,為今日的“詩畫江南、活力浙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把時間回溯到本世紀初,習近平同志曾用“一個煩惱和多個煩惱”指出當時浙江所面臨的困境。他在多個場合表示:多年來,我們一直被經濟發展水平低下這一煩惱所困擾;現在經濟發展了,溫飽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會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從而產生多個煩惱。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是要依靠文化。
彼時的浙江鄉村是什么樣子呢?金華市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原村委會主任朱玉堂回憶起其中一個場景:“過去,我們以水晶制品聞名,但卻是被下游各地投訴的‘環境最差縣’。河流的顏色有黑有白,老百姓都叫它‘牛奶河’。”
又何止新光村,何止浦江縣。“起早貪黑賺鈔票,垃圾堆里數鈔票,躺在醫院花鈔票。”這句順口溜形象地反映出當時浙江鄉村普遍面臨的“共同煩惱”。
2003年6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啟動,從生態環境入手,又不止于生態保護。在推進過程中,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了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對有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風光進行保護、整治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完美結合。
二十載堅持不懈的努力,二十載舊貌換新顏。青山綠水回來了,鄉村變成了讓更多城里人向往的“詩和遠方”,鄉土文化不僅沒有在現代化進程中衰落,反而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獨特而有價值的資源。
如今再次來到新光村,一條茜溪清澈見底,環繞著村落。作為浦江最大的清代單棟古建筑,潤德堂不僅保留了古韻,還吸引了許多年輕創客,一間間小屋里陳列著樹皮畫、雕刻技藝等非遺項目。在天井院里,人們一邊品嘗咖啡,一邊欣賞民謠歌手的輕聲吟唱,思緒在古今的對比中游走,愜意無比!
站在新的起點上,鄉村文化發展走在前列的浙江又率先提出建設“人文鄉村”。11月11日,浙江省委常委會聽取了《關于人文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起草情況,提出要以文化為引領,以村民為主體,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凝聚力量。
什么是“人文鄉村”呢?從文明形態來看,人文鄉村是以敬畏的態度,深入挖掘農耕文明的現代價值,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轉型貢獻鄉村力量;從發展階段來看,人文鄉村是新時代推進“千萬工程”再深化,以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范式;從內涵特征來看,人文鄉村旨在通過挖掘鄉村人文資源,發展鄉村人文經濟,從而建設環境優美、經濟富裕、精神富有的中國式現代化鄉村。
二十載初心不變,二十載萬村巨變。浙江的實踐證明,在鄉村發展中,文化是關鍵因素,是深層次的動力,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無數鄉村新景象全面而深刻地印證了習近平同志關于文化對全局發展意義的思想偉力。
賡續
“蕭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云空。”
千年前,范仲淹來到桐廬,被當地的風物之美所打動,一揮而就寫下了《蕭灑桐廬郡十絕》,勾勒出這座小城的超然逸趣;千年后,“瀟灑桐廬”已成為代表一城文旅的獨特標識,展現出蘊藉古今的卓然風姿。
在杭州市桐廬縣富春江鎮蘆茨村,外來媳婦李梅經營著一家民宿。“古人因為仰慕嚴子陵,來這里隱居,寫詩填詞;現在人們來此也為了‘放空’,只不過抒發方式變成了朋友圈打卡。渠道變了,但人們追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內核沒有改變,這也是我們做民宿的重要定位。”李梅感慨地說。
從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走來,之江大地分布著無數個閃耀的文化坐標。數萬年前建德人的文明足跡、萬年前上山文化的稻米起源、五千年良渚遺址的神秘瑰麗……文明的種子在山的庇護、水的滋養下生根發芽,點亮了中華文化的黎明。
“賡,續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浙江大地孕育出的文化因子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古老的歷史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重新獲得了生機。
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因水而得名。千余年前,深澳的先人憑借智慧建造了四通八達的地下水系網,滿足了世代村民的吃水用水需求,被稱為“江南坎兒井”。千年之后,木龍香坊制香師王寧與表哥涑南選擇在這里扎根,他們所看重的正是這流動的活水。“水是香藥和合的媒介,上好的水質恰好滿足了制香的需要。”王寧說。在深澳,有70余名像他一樣的非遺匠人、手工藝人生活在這里。錯綜復雜的小巷中,處處都隱藏著人文的驚喜。
賡續,讓有形的鄉村文化得以留存。作為全國第一個全省域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省份,浙江已實施12批次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其資金主要用于修繕保護古建筑,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延續古村落的原始生命力。
10月下旬,松陽縣陳家鋪村正值“曬秋”時節,小山村被明麗繽紛的豐收色彩所籠罩。遠遠望去,陡峭的懸崖與依山而建的星星點點的民居相互映襯,路過的每家小店都別有一番風味。將古民居創造性地轉化為承載年輕業態的空間,是松陽“拯救老屋行動”的成果之一。全縣100多個傳統村落,既保留了外部夯土墻粗糙、質樸的原生態韻味,又賦予內部時尚、舒適的新潮流格調。
賡續,也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得以傳承。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時就特別重視非遺保護工作,2005年5月到6月,他在28天時間里作出6次批示,強調不能“造成文脈的斷裂”,當時就傳為佳話。
龍泉青瓷博物館前,立著一塊普通的景觀石。石上鐫刻的“關懷石”三個字,在溫暖的陽光下格外醒目,訴說著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的一個故事——
當時的龍泉是一個山區欠發達縣。習近平同志到當地調研時,得知龍泉窯楓洞巖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但現有博物館卻無法容納出土文物。在他的親自關懷下,新博物館建設項目隨之啟動。不久后,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千年窯火”得以延續。
每一個古村落,每一棟古建筑,每一門傳統技藝,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在習近平同志的關懷指導下,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在全國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浙江所占數量都是全國第一。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浙江在非遺資源的整理、發掘、記錄、保護方面起步早、工作扎實。時至今日,“非遺保護看浙江”已成為業界的共識,為全國非遺保護提供了經驗和示范。
今天,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富有生命力的實踐在浙江早已根深蒂固。
鑄魂
“一部中國戲曲史,半部在浙江”。
最近,永嘉昆劇團的75周年慶促成了全國8大昆劇院團的相聚,好戲連臺,精彩紛呈。20多年前,可不是這樣的景象。當時,全國有6個半昆劇團,永嘉只能算半個,隊伍不整齊,行當不全,劇團的命運岌岌可危。正是習近平同志2005年到溫州市永嘉縣調研時的直接指示與關心,才讓永嘉昆曲迎來了轉機。
如今這場戲在甌越大地唱得“活”了。近兩年,當地創新推出小劇場式特色文化禮堂,倡導“時時有演出,時時有觀眾”,開放互動觀演空間,構建起一套常態長效的社會化運營管理機制。溫州有戲,戲聚禮堂,成為了閃亮的名片。
作為浙江農村文化陣地的“金字招牌”,文化禮堂自2013年推出以來,已建成20511家,實現了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蓋。10多年來,文化禮堂發揮著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豐富文化服務供給載體的重要作用,成為農民群眾最愿意前往的文化陣地。
文化振興被稱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鄉村之“魂”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體現在村民的生活狀態中,投射在村民的行為舉止上,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一地的精神氣質。
“浙”村之“魂”從歷史中走來,“浙”村之“魂”因時代而塑造。它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積淀為參天地、贊化育的農耕生態智慧,構筑著一代代人眷戀鄉土的精神世界。百年前,嘉興紅船啟航,黨與農民群眾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20世紀80年代,浙江率先探索發展鄉鎮企業,以農民為主角的富民史彰顯了“義利并舉”的浙商氣度;“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千萬個美麗鄉村書寫出中國鄉村變革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章,涌動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挖掘利用歷史資源,增強文化自信。每年立春日,在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妙源村梧桐祖殿內,傳承千年的“九華立春祭”都會如期舉行。“村民們每年主動回村參加儀式,我相信,立春祭一直會以本土本色本真的面目延續傳承。”九華立春祭區級非遺傳承人吳海根說。一次次虔誠的祈愿,傳遞著世代村民對風調雨順、歲稔年豐的樸素愿景,這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突出體現。
從現實的角度出發,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凝聚向心力。移步至武義縣白洋街道后陳村的“后陳經驗”展覽館,村黨支部書記陳軍回憶往事道,改革開放讓村里的“錢袋子”鼓了起來,但村干部挪用公款的事情卻時有發生,破壞了干群關系。2004年,后陳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讓每一筆財務支出都有記錄可查。全體村民充分參與治理,村“兩委”重新贏得了信任。
從硬件設施入手,打造群眾“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公共文化陣地,關鍵在于營造
- 上一條:《“藍色印度洋”繪就未來圖景:第三屆中國—印度洋地區藍色經濟發展合作論壇聚焦全球南方發展實踐》
- 下一條:$NextArticle